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安展 張斌
近期,在一些論壇活動和社交媒體上,“開在普通高速和開在智慧高速上沒啥區別”的討論引發廣泛關注。一邊是號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“智慧公路”,動輒宣稱有數十種應用場景;一邊是廣大司機對這些“智慧”元素無感,只有坐在監控大廳、坐上車路協同測試車上聽講解才能知其用。
融合了大數據、云計算、物聯網等新技術的“智慧公路”,被賦予“運用現代數字技術賦能公路交通,提升感知、分析、決策支持能力,實現人、車、路、環境深度融合以及全業務流程數字化”的使命與期待。然而,在實際建設過程中,一些地方側重于“炫技”、做平臺、做展示,大舉投入、簡單堆疊技術設備,“為智慧而智慧”的做法導致駕車人體驗感不強。
比如,一些項目憑借幾句語音提示、幾塊沿途路況告知板,就宣稱做到“智慧導航”,而實際體驗還不如手機導航實用;一些高速服務區給廁所坑位安裝“紅綠燈”以對外展示擁擠程度,但平時人少時沒啥用,真到排隊擁擠時又不管用。
作為一種新基建、新模式,相關各方目前對“智慧公路”內涵理解并未完全形成共識,各地發展思路、建設標準等也存在較大差異,探索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偏差和問題。
但需要特別警惕和防范的是,一些地方在建設過程中以“炫技”博政績,大搞形象工程;為拼搶新機遇,還未完全厘清功能定位就“大干快上”;過于超前植入“未來愿景”,使“智慧公路”成為不計投入產出比、質效欠佳的花架子……由此造成項目建設投入巨大而實際效益低下,滿滿的科技“智慧”最終卻脫離實際,成為徒有其名的擺設。
發展“智慧公路”,不能忽視實際需要和便民實效。無論是新建還是改建,“智慧公路”都要堅持從現實需求和場景出發,警惕盲目“炫技”沖動,回歸交通的主體功能和屬性,節約成本,實現經濟實效性與群眾獲得感相統一。
一些行業專家建議,要進一步明確“智慧公路”發展目標和實施路徑,完善“智慧公路”基礎設施相關規章制度和標準規范,加強項目建設全過程評估,提升“智慧公路”高效便民水平,讓“科技感”真正轉化為人民群眾的“體驗感”。